校园榜样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 校园榜样  >>  正文

中国青年报称赞许昕:没有遮雨的大树,就自己成为一棵大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9   编辑:张思颖    来源:

从走出中专到上大学读研,两所学校,63公里路程,40岁的许昕整整“走”了19年。

19年中,她曾在家门口“三尺小巷”里坐着板凳自学古汉语,在楼梯间6平方米的阁楼里追逐大学梦。为谋生她换过14份工作,3年自考大专,8年自考本科,8年备战考研,终于实现了从中专生到硕士研究生的逆袭。

许昕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个小山村,2岁时父母离异,小许昕时常梦到父母吵架而被吓醒。

4年后母亲改嫁,在村小读书的许昕住到外公外婆家,每天放学后快速写完作业便帮忙洗衣服、打猪草、砍柴、做饭,还会照顾小表妹。

在许昕看来,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尽管她被继父嫌弃“又蠢又笨,低人一等”,但这个“笨女孩”中考考出529分的好成绩,成为全班唯一一名达到当地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。

在师范“工作包分配”的年代,考虑到要早点工作减轻妈妈的负担,懂事的许昕最终选择了当时的当阳师范学校。

读完三年师范后,中专红利已成过往,毕业即失业,许昕带着几分无奈闯进了职场。

一个柔弱的女孩,兜兜转转,能找到的工作只有送报纸、做推销,辛辛苦苦一整天,有时只能换回4.5元。

没了“铁饭碗”,许昕琢磨着能不能再考个大专。

当时有脱产在校、自学考试、远程教育三种途径可以获得大专文凭,权衡再三,许昕决定自学考试湖北大学专科的汉语言文学,“自考一门只要25元,每次最多考4门共花费100元”。第一学期,她成功抢到4门课。

然而抢课容易学课难,古代汉语课让她头疼不已。

那个夏天,许昕每天搬着桌凳坐在家门前的小巷子里,对照《古汉语词典》的繁体和文言文部分记了两大本厚厚的笔记,词典都快被她翻烂了,最后成功考了60分。

为缓解家庭负担,许昕当过家教、代课老师,也做过服务员。但继父觉得,工作几月一换太“不务正业”,催促她早点相亲、结婚。许昕也曾尝试去相亲,但她再一次意识到“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”。

蛰伏3年,她终于拿到大专毕业证,决心离开宜昌,“就像小鸟一样,翅膀硬了点,感觉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了”。

为了不让母亲担心,许昕谎称在武汉找到了“薪资丰厚、包吃包住”的工作,带上七拼八凑的1000元走出了家门。

到了武汉,她租下一个位于楼梯旁6平方米、月租80元的小阁楼。7月的武汉酷热难耐,奔波十几天求职未果,许昕中暑倒下,没钱看病,只好躺在房间昏睡。

“两天了窗帘一直没开,里面的人会不会出事?”她隐隐听到门外的交谈声。房东带着解暑药和半个西瓜赶来,叮嘱她一定要注意身体。

异乡的一缕温暖给了她重新站起来的力量。

求职的第24天,许昕终于在一家图书城里找到一份管理员工作,辛辛苦苦一个月,却因“财务计算错误”只领到7天工资。

此时,出门带的1000元已所剩无几,深知家庭收入不充裕,母亲生活不容易,许昕不敢向母亲透露被拖欠工资的遭遇。为节省开支,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煮稀饭,吃一碗,带一碗,然后步行2小时去上班。

白天饿得难受,就多喝点水,晚上饿得睡不着,就咬牙坚持。一天只吃2碗稀饭,这个坚强的女孩硬撑了一个月。

生活窘迫的日子里,许昕仍想着要“好好读书,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,她报考湖北大学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,迈出自考本科的第一步。

6平方米的小阁楼,装下了许昕的大学梦。

那是一段让她至今回想起来依然热血沸腾的时光,她鲜少社交、不谈恋爱、独来独往,“哪怕一个人很孤独,但灵魂很富有,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快乐”。

阅读的图书中“铁肩担道义,妙笔著文章”的文字让她怦然心动,许昕暗下决心再修一个双学位,以自考方式报名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新闻学专业,希望未来可以以记者身份为弱势群体发声。

许昕一边自考、一边在工作中与书为友。从文学类书柜到公关类书柜,再到计算机类书柜,她利用柜台调动之机看完了一本本不敢花钱去买的心仪图书。下班后同事们纷纷回家,许昕也会独自留在书城看书。她尤其喜欢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,她坚信自己也可以像别人一样优秀。

在武汉待了4年之后,因为家中变故,许昕不得不回到宜昌。当时母亲从事夜间环卫工作,每到深夜,城区西陵一路、云集路都会出现这对母女的身影。

她准备应聘一所中学的教师,边照顾家人边挣钱、备考,因为只有专科学历被校方婉拒。幸运的是,恰逢该校组织百年校庆急需负责宣传和联络人员,许昕得以暂时“歇脚”。

她暗下决心,一定要拿一个全日制的本科文凭。

自考本科第8个年头,许昕终于毕业。她得以入职宜昌市某行政单位下属培训中心并担任主管,负责事业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、公务员知识培训、打印培训合格证等。她终于捧到“铁饭碗”。

30岁时,许昕萌生了新目标——报考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生,不过她只敢和向来支持她求学的母亲透露。

她害怕相聚时亲戚们常常脱口而出的那句话——“读书有什么用?”单位的领导、同事也不相信她还有改变学历的机会。

“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,求学是改变人生的正道。”许昕始终笃信这一点。

考研前3年,她走得并不顺畅,皆因专业课不过关止步于复试。一个偶然机会,许昕结识了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敏瑞。熊敏瑞听了她的故事,劝导她“方向比坚持更重要,不要一条路走到黑”。

坎坷求学多年,第一次有老师指导许昕如何学习,她意识到确实要调整目标了。她结合自身从事的行政工作,转而备考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。

彼时,许昕的时间被工作塞得满满当当,加班通宵是常事。两年备考,均以失败告终。

35岁的许昕继续调整对自身的评估。她发现很多老百姓不懂法,解决纠纷主要靠信访,而且父母日渐年 迈,需要她留在身边。她决定报考三峡大学法学专业,将来帮老百姓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

母亲对她一如既往地支持。

工作上,许昕每年要打印2万份培训合格证明,工作量很大。由于难以集中时间备考,前两年,她都与三峡大学失之交臂。

她和领导协商工作任务分配,建议提供电子化培训证明,几经周折,电子证明终于上线,她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追梦了。

考研跌倒7年却“死磕”7年,许昕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。

2019年,她考上三峡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,师从此前结识的熊敏瑞教授,当时她的成绩是倒数第二名。

38岁的许昕终于跑完了8年考研路。

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,许昕哭了。从当阳师范学校到三峡大学只有短短63公里,她用整整19年才“走”完。

平日里与40名90后一起上课,大家亲切地唤她“昕姐”,她也常常邀请同学到家中吃饭。

在学习上,许昕按照导师建议广泛修习专业课外的拓展科目,成了学院的“蹭课王”。司法法务法律专业学生石梦娣记得,“基本上所有涉及法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,昕姐都会听,并且特别喜欢坐第一排”。

学习之外,许昕积极服务同学,在院学生会换届时成功当选副主席。从辩论赛、篮球赛、诗词大赛到合唱团,到处活跃着她的身影。

一场逆袭悄然发生。

研一结束时,许昕交上了“学位课成绩全班第二、综合排名全班第一”的漂亮答卷。这一年里,她的论文《论单身女性生育自由权》获得湖北民法学研究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奖,她还成为全学院唯一一名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学生。

“没有读书的条件,就自己创造条件;没有遮雨的大树,就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”。多年来,许昕把最美的人生年华用在自我蜕变之路上,2020年,她荣获年度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,80后女研究生坚持考学19载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,也感动了校园。

“她一直坚持学术上的纯粹,比别人更加珍惜学习机会。”在熊敏瑞看来,许昕能成功避开年龄劣势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,关键是还是背后的坚持和勤奋。

许昕庆幸自己“洗尽铅华仍保持初心”,通过多年学习变得更自信、更坚强、更理性。此前她辞掉工作全脱产学习时,很多人替她惋惜,她却认为,只盯着眼前的安逸就不会有长进。

4年前,许昕用部分拆迁款和为数不多的积蓄为父母在城区买了套小房子,每月要从不足3000元的工资里拿出2000元还房贷。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,用尽全身力气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。

证了女儿的成长,继父也开始相信文化对人真的很重要,他觉得许昕文化水平提升后,变得更加阳光了。

一路上跌跌撞撞,许昕靠着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不屈信念成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。站在新的人生路口,不惑之年的许昕决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习。

如今读研过半,专业课已经学完,但她假期里依然保持晚上11点睡觉、早上7点起床,集中精力写好论文。

“未来想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”,许昕计划着,毕业以后要做身边老百姓的“普法大使”,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、贡献社会。